1963年12月,罗荣桓的生命进入了最后的阶段。即便在临终前,他依然将心思牵挂在一个人身上,那个人便是毛泽东。罗荣桓常常反复说道:“在我一生中,唯一做对的事,就是始终跟随毛主席走。”他在心里深知,毛泽东是他精神的支柱,也是他人生道路上最值得信赖的人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罗荣桓的身体一直处于虚弱状态,病痛时常困扰着他。尽管如此,罗荣桓从未因健康问题放慢自己的工作步伐。无论身体如何不适,他总是坚守岗位,与病魔作斗争,始终不忘肩上的责任。1963年12月,最终还是无法抵挡病魔的侵袭。16日下午,这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共产主义战士安静地离开了人世。
在罗荣桓去世的当天,毛泽东正忙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。会议进行到一半时,突然传来了罗帅去世的消息。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,毫不犹豫地中断了会议,带领在场的所有人一起默哀。尽管毛泽东一刻也不能停下繁重的工作,晚上他依然要主持一个重要会议,听取聂荣臻对“十年科学技术计划”的汇报。会议开始前,毛泽东再一次提议,大家为罗荣桓默哀。
展开剩余83%毛泽东站在那里,神情凝重,久久未语。接着,他低声说道:“罗荣桓同志生于1902年,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很有原则,面对敌人从不手软。对同志有意见,他总是当面说,绝不背后议论他人。”毛泽东的目光深沉,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对罗荣桓的敬意与怀念。
1963年12月19日,罗荣桓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。尽管会场地方有限,进出不便,但依然有近2000人前来参加吊唁。还有很多人因条件限制未能到场。接近三点时,来吊唁的人们陆续抵达,叶剑英、聂荣臻、刘伯承、林彪等高层领导纷纷出席。毛泽东稍晚一些到达,陪伴他一同前来的还有朱德、刘少奇、邓小平等老同志。
毛泽东抵达后,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。罗瑞卿引领着毛泽东等领导步入告别厅。告别厅里,罗荣桓的遗体安详地躺在一片鲜花中,他穿着庄重的元帅礼服,身下铺着洁白的布单,显得格外安宁肃穆。在场的领导们围绕着遗体默哀,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一起走到罗荣桓的家属面前,亲切地握住他们的手,表达深切的慰问。家人们激动得几乎语塞,过了很久才松开手。
罗荣桓的告别仪式从12月20日持续到22日,吊唁活动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,三天的时间里,约有六万人前来送别罗帅,送来的花圈也达到了两千多个。无论是他的战友、下属,还是曾经的同僚,大家都深感悲痛,尤其是毛泽东,他的悲伤情绪也十分显而易见。
毛泽东在罗荣桓被安葬后仍难以从悲痛中走出。那几天,毛泽东夜夜失眠,内心的痛苦久久无法平复。有一天,毛泽东在无法入眠的情况下,写下了对罗荣桓的深切怀念:“君今不幸离人世,国有疑难可问谁?”这简短的一句话,深刻表现了毛泽东内心的失落与困惑。
毛泽东和罗荣桓之间的关系远超同僚,他们不仅仅是战友,更像是亲密无间的朋友。毛泽东有时会因工作上的压力大发脾气,旁人往往会觉得他有些难以接近。然而,罗荣桓总能理解毛泽东的性格,两人之间的互动也没有什么隔阂。即便毛泽东发火,罗荣桓从不会生气,反而是他家人有时会为毛泽东的脾气而感到些许担忧。
早在1937年,红军总部和中央机关从保安迁往延安,局势逐渐稳定之后,战士们的婚姻问题也逐步提上日程。刘桂兰知道罗荣桓尚未成婚,于是便为他介绍了一位年轻的姑娘——林月琴。林月琴来自安徽金寨,性格温和,经过几次接触后,她和罗荣桓逐渐走到了一起。不久,两人便结为了夫妻。
林月琴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时,对毛泽东并没有留下太好印象。她觉得毛泽东脾气大,甚至有些让人害怕。这一切的起因,还是发生在延安的一个小插曲。那时,罗荣桓觉得毛泽东的床单破旧,为了给来访的外宾一个好印象,他便自作主张地给毛泽东换了一床新被子。结果,毛泽东对此大发雷霆,批评罗荣桓为何要换掉旧被子,还不顾现实条件,偏要让新被子出现在领导人的床上。虽然这件事最终被解决,但也让林月琴对毛泽东的脾气有所了解。
但毛泽东并非总是如此严厉,反而对身边的人充满关心。一次,林月琴给儿子买了一顶棉帽,结果儿子不喜欢,要求换皮帽。罗荣桓得知此事后,立即批评儿子:“这么小就挑三拣四,怎么能这样?”他希望儿子明白,生活不应该过于讲究享受。
毛泽东与罗荣桓的关系不仅仅限于工作,毛泽东也曾帮助罗荣桓解决一些家庭的困扰。罗荣桓的妻子林月琴年纪轻轻便经历了两段婚姻,第一次婚姻的丈夫在战斗中牺牲。然而,当林月琴与罗荣桓结婚不久,那个被认为死去的丈夫吴先恩突然回到了延安。这突如其来的局面让林月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不知该如何处理。毛泽东得知此事后,亲自为林月琴出谋划策,帮助她理清了这段复杂的情感纠葛,最终化解了罗荣桓家中的尴尬。
罗荣桓的身体状况在1949年左右开始出现严重问题。尤其在1949年4月和5月,病情愈加显著。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,病痛折磨着他。在一次视察工作中,罗荣桓突然因病倒下,身体的各种问题加在一起,使得他几乎支撑不住。毛泽东得知此事后,急忙安排了治疗,并在后续积极支持罗荣桓的手术治疗。
不久后,罗荣桓被确诊为肾癌,并需要尽快手术。然而,由于当时医院设备简陋,手术难度大。毛泽东立刻安排罗荣桓前往苏联接受治疗。苏联的手术非常成功,罗荣桓手术后恢复得很快,不久便回到了国内。
尽管病痛不断,罗荣桓依旧没有停止工作,始终担负着重要任务。直到1963年,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,心脏病、高血压、肾功能衰竭等多重问题让他无法继续坚持。毛泽东得知后,命令医院尽全力抢救,但最终,罗荣桓仍然于1963年12月离世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