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过去的七夕节,两部国产爱情片上映了。屈楚萧和王子文的《有朵云像你》,蒋奇明和张艺凡的《7天》。
抱着一点对演员阵容的期待我走进电影院,但非常抱歉并诚恳地告诉大家:这两部电影看得我如坐针毡。
以“性张力”为大众所知的蒋奇明和气质独特的张艺凡搭档,没有拉高《7天》的质量。屈楚萧和王子文翻拍日版高分电影《借着雨点说爱你》,也仿佛东施效颦。
但奇怪的是,这两部电影明明在视觉或整体制作上都显得较为用心,为什么呈现出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?难道因为它们的题材是大势已去的爱情片吗?
从上映时间来看,8月29日同期上档的《7天》和《有朵云像你》,避开了暑期档最激烈的时候。但票房表现均为首日之后断崖式下跌,再难通过口碑发酵提升。
而有趣的另一面是,院线市场9月5日又迎来了两部进口爱情片,一部意大利的《关于约会的一切》,一部挪威的《爱的暂停键》。
当你看完两部国产爱情片再看这两部进口爱情片,问题显而易见了:不是爱情片没人看,而是质量差的电影都会没人看,和题材无关。
01 虚假悬浮的爱情
《7天》和《有朵云像你》都讲述了有关爱情和时间设限的故事。
《7天》中,蒋奇明饰演一位牙医,在遇到张艺凡的第一眼,就看到了她头顶出现的数字倒计时——他能看到两人在一起的准确时间,从7天开始倒数。
《有朵云像你》中,屈楚萧扮演了一个“起死回生”穿越到8年后的丈夫。他的生命已经终结,户口已经注销,但和妻子约定在雨季见面,他也如约来到未来的现实生活,重新和爱人度过美好时光。
这两部电影的主角都被拧上了时间发条。当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打捞爱情的美好,无一例外陷入了悲伤和沉痛。以科幻前提设定的生死命题,将爱情套上沉重的枷锁——假设我们一开始就知道爱情的保质期,还将如何面对自己真挚的内心,是否做出另一种选择?
就立意而言,这两部爱情片都在试图讲述新的故事。但它们给人带来的观感出奇一致:越精美,越空洞。
我们知道电影中的两个人是相爱的,但我们并不能代入他们的感受产生共鸣——为何甜蜜,为何心痛,仿佛都是设定好的画面。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,我们只看到两性关系的节点,却看不到关系流动的节奏。
举个简单例子,在《7天》中,蒋奇明和张艺凡初次相识就一起到海边吃饭散步。这本是爱情开始的美好画面,但随着他们聊天的深入,我们越发感到交流的无趣和空洞。
男主女主分别讲述自己儿时听过的美好童话或不切实际的职业梦想,观众无法代入那种“过家家”式的聊天——只有表面自以为是的有趣,没有内心深层真正的交流。
在《有朵云像你》中,情绪滥用成了一再推动故事向前的开关。只要王子文开始流泪,爱情就必须向前推进一步。
孩子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强迫大家共情的角色,“我的爸爸呢,他答应我们出现的”。儿童演员用造作的“夹子音”表现对父亲的思念,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浮夸的煽情,我们感受不到真实的情感逻辑,也就无法代入。
02 科幻设定不是万能的
也许有人要说,这两部爱情片都是科幻主题啊,可以有例外的。但科幻设定并不能成为情感虚假的幌子,在剧情实际发展的过程中,人物如果没有按照合理的逻辑表达情感,观众一样无法相信,这是一个在特定时空中会发生的故事。
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处,来看意大利新片《关于约会的一切》。
这部电影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都是新的,它提出了一个大胆设定:当我们约会时,内心的多重人格如何碰撞产生情感的火花?
意大利导演保罗·杰诺维塞的成名作是《完美陌生人》,将几对夫妻的感情生活放在一个密室中,通过某个特定游戏,试做未知而冒险的情感实验。
而在《关于约会的一切》中,情感实验大胆指向两个人的内心——客观世界中,只有男人和女人在场;但在他们的内心里,分别有多重人格、带着各自的感性和理性,引导两性关系的进展。
其实《关于约会的一切》也有“科幻”的一面。
因为在客观世界里,我们并不可能真正看到一个约会对象的内心人格,他们不可能通过这种具象的分身来争辩、指导行为的发生。但在电影里,由于男主女主每个人格分身的对白和逻辑都足够清晰,他们充满机锋的对话都准确地映照主角未展现的生命体验——因此我们能够迅速代入这个爱情故事,即使我们不是和男主女主一样的个性,但当其中一个个性闪现时,我们仍会拍腿叫好:“啊是的!我约会时也是这样想的!”
《关于约会的一切》,学习皮克斯经典动画《头脑特工队》,把爱情分解成了主观世界的细分人格。另一部挪威爱情电影《爱的暂停键》,则在主角回溯记忆的过程中,重现爱情发生的美好或创伤产生的时刻。
当心理咨询师询问女主角,你是如何应对丈夫回到家发生的一系列动作时,女主通过对每一个瞬间按下暂停键,她发现了问题所在。即使是一个表情发生的瞬间,人的情感也在细微处展现过往未被解决的冲突。她的冷漠和忧郁不断将丈夫推开,直至感情产生无法弥合的裂痕,我们也终于理解了爱情带来的心痛。
03 爱情片究竟要拍什么?
在看《关于约会的一切》和《爱的暂停键》时,我的观影过程仍然充满了对爱情故事未知的好奇——也许是某个邂逅的瞬间,让人怦然心动;也许是某场意外的分离,让人心痛难安。但无论甜蜜还是忧愁,电影中的虚构故事都代我们复刻真实的情感悸动:
陌不相识的人们总在发生相似的故事,为相似的经历微笑或痛哭。
但为什么,《7天》和《有朵云像你》这样的电影,明明注入了沉重的情绪,却很难激起观众内心的火花呢?
我想,创作者要么缺乏足够的爱情体验,要么没有理解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”的真谛。
被奉为爱情经典的“爱在三部曲”或许可以讲明白爱情这件“小事”。
《爱在黎明破晓前》,一对陌生男女在旅途中相遇,因为两个人同时在看书,同时被一对吵架的夫妻困扰,他们产生了某种连接。
在交谈推进的过程中,他们不断向对方抛出自己——即使观众没有看到他们任何一个人过去的故事,但通过聊天本身,我们不断丰富了对人物的想象——在电影中,聊天的男女主角激起的也是同样的好奇和想象。
烂俗的爱情片,往往把最重要的定格放在两个人相遇的一瞬间——例如《7天》中,蒋奇明看到张艺凡的一刹那,那个镜头长到尴尬,过分突出了相遇的重要性。
但实际上,《爱在黎明破晓前》里展示了情感真实流动的过程——两个人目光相遇之时,只是一个开始;接下来他们互相打量,互相探测,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,决定是否进行更深入的交谈。
在伊桑·霍克和朱莉·德尔佩决定下车的瞬间,爱情就向未知冒险的旅途行进了。“
我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适合我,我只是想冒险赌一把,ta也许和我有更多共同的想法或经历。”
正是这样的动机,推动了两个陌生男女在陌生的城市,共同奔赴一场相知相识的冒险。他们并不确定这是不是爱情,但在冒险的过程中,通过展现他们的观点、过往经历、对对方价值观的认同或辩驳,他们产生了真正的火花。
爱情是什么呢?是在对方身上发现未知的自己啊。
《有朵云像你》和《7天》,共同犯下了一个错误。
即创作者默认爱情只产生于某些关键时刻,比如相遇的瞬间,某个觉得对方可爱、有趣的瞬间。他们将流动的情绪剥离成一个自以为可爱的笑话、一个美丽的表情,却忽略了真实的人际交往更多需要向现实世界借得力量,通过共同体验生活,产生深层的情感交流。
“爱在三部曲”里,男女主就在聊天和散步的过程中,不断激起人生观的共鸣或辩论。即使存在不同观点,但并不妨碍他们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。
而《7天》的两性交流一直局限在爱的宣言,我不断声明我爱你,但我不能表达我们如何产生了爱意。两个人就像生活在真空中,没有与现实世界产生一点复杂的关联。
如此不真实的爱情,即使重到与生死相连,也无法激起观众的共鸣。说到底,人和人之间的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事情产生了链接,爱、嫉妒、憎恶或仇恨,都需要现实事件的层层密网,像镜子一样映射内心,才能激起他人的涟漪。
如果在两个小时里,观众反复看到的是同一个空洞美丽的房子,两个人不断重复过去的誓言——即使他们会分离又如何?终究,这场虚幻的爱情,与我们无关啊。
来源:益起映创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